回想高中時期總是年輕氣盛,那時EQ很低,動不動就因為同學的白目行為而火冒三丈(例如:千年殺),開始在教室玩起追逐戰的遊戲,但狡詐的對手在衝出教室之際,把門關了起來,讓我硬生生撞了上去,蹦得一聲,似乎聽見了手指哀號的聲音!

在那時候還沒有接觸到重量訓練,否則門上應該會出現一個人形的印記吧!

在當時復健科還不是那麼盛行,受傷第一時間,就是被我爸帶到國術館去喬一下,只見師傅的巧手一伸過來有如在拆卸螃蟹般喀喀幾聲 ,說了一聲:好了!骨頭放會去了!
再拿草藥左三圈右三圈包得跟肉粽一樣,讓我維持著taiwan number 1的姿勢好幾天。

(稚氣未脫的me)

受傷到國術館治療存在著甚麼風險呢?

急性的外傷,應該先透過儀器檢查是否有導致骨折、韌帶或是肌肉撕裂? 如果斷了、裂了,又喬個兩下,嗯…這個關節可能會受到更大的損傷。

根據不同的狀況,挑選適合的治療方案非常重要。
簡單比較一下中醫與西醫的作法:

類型診斷減輕不適加速復原
西醫X光、超音波、觸診提供肌肉鬆弛劑跟止痛藥熱敷、電療、超音波、徒手治療
中醫觸診包藥膏整骨

目前對於急性損傷的作法,還是建議先尋求可以透過儀器診斷的方式為主。

學會分辨急性損傷與慢性發炎才能找到適合的治療方法

其實大家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有過受傷的經驗,我們來簡單分辨一下急性跟慢性的差別:

種類發生時機
急性損傷可能是在起床翻身的那一刻,就啊~了一聲,閃到腰了。
急性損傷可能是走個樓梯,一個踉蹌,就扭傷腳。
慢性發炎可能是長時間久坐用電腦,下背部不適或肩頸疼痛。

急性損傷,復原的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腫脹發炎:

急性損傷後,大家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關節腫了起來(發炎反應),它會讓人感到炙熱、紅腫、疼痛..等不舒服的感覺,但這是身體在修復時不可避免的過程,醫療行為所能做的就是減輕不舒服與加速它修復。 自己能做的就是透過充足的睡眠以及營養來協助傷口的修復。

第二階段活動不順,關節卡卡:

傷口在癒合的時候,新生長的組織會像破皮新長出來的皮膚一樣很緊繃,會讓人感覺到關節卡住。
久了衍伸出另一個問題,關節間無法正常合作,導致其他部位肌肉緊繃(形成長期的慢性疼痛)。
也就是訓練學上著名的代償理論(過勞的人爆炸了)。

第三階段透過正確活動,找回靈活的自己:

就像電腦拿去送修後,我們得重新灌軟體進去才能夠使用,而我們身體受傷後其實也會有一樣的問題,得重新安裝執行動作的app。 學習正確去控制關節,讓我們可以回復正常的生活。

這篇想告訴大家的主要是受傷發生時:

  1. 第一時間應先尋求正規得醫療管道,確認受的是甚麼傷?挫傷、肌肉撕裂、骨折還是韌帶斷裂,再來挑選符合科學根據的治療方式。
  2. 發炎腫脹通常是不可以避免,而吃藥、儀器上的物理治療、包草藥,只是加速傷口復原。
  3. 等待腫脹消退後,動作控制的部分才是真正復健的開始

下一篇將會介紹,甚麼叫做動作控制,而我們又要如何將這些執行動作的軟體灌到腦袋裡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