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控制?

說到控制,總是讓人想到負面的意義,好像是去操縱別人或是操縱某個物體,不過這個功能卻是讓我們可以活動自如,享受自由的重要能力。

  • 從小時候蹣跚學步撞了幾個瘀青
  • 拿筷子吃飯吃得杯盤狼藉
  • 長大後騎腳踏車的跌跌撞撞

其實都是我們在學習如何操控自己的身體 ,感覺像是安裝動作的app到我們的腦袋瓜裡,讓我們在需要的時後可以點開來使用,我們的身體也有很好的防呆裝置,基本上裝進去的App,通常都會自動啟動與更新。

而這正是肌肉特有的記憶功能,我們不需要每天想著筷子要怎麼拿、不用想著坐上腳踏車是先踩右腳還是左腳,這些事情都會在無意識之下就完成動作。


(穿越太平洋學習動作控制的教練課)

受傷後會發生甚麼問題?

在享受這個便利之餘,卻也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當你受了傷之後,身體裡的App就失靈了,它會讓身體變的耗電又卡卡的,如果不能謹慎地重新安裝,可能會導致壽命的銳減,而久了會造成許多慢性疼痛找上門
例如:腳踝扭傷後,如果不能重新建構動作模式,輕者就是重複性的扭傷,重者就是開始漫延不舒服到其他部位,膝蓋、骨盆、沒受傷的腳,開始產生新的緊繃與疼痛。

如何重新建構自己的身體?

在傳統的觀念裡,受傷了就應該要好好休息、去復健科熱敷+電療,不要亂動傷口才會好得快,深怕弄巧成拙,傷口又變得更嚴重。

其實這只對了一半!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修復傷口其實就像蓋房子一樣,需要提供他木頭、水泥、磚頭…等等的資源,而身體裡需要血液將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分送出去成為修復傷口的材料,所以受傷過後會需要熱敷的原因,因為血液循環在受傷時是一個很重要協助恢復的機制。


一天有24小時,總不能整天都在傷口貼個暖暖包把自己燙得死去活來的吧?
因此活動活動筋骨成為了其中一種可行的方案,大家常說動一動血液循環會比較好,就是因為透過肌肉的收縮,把血液擠回心肺系統換取新鮮的血液,藉此加速傷口的復原。

再者,隨著時間流逝的皮膚會下垂,但新生的皮膚與組織可是異常的新鮮與緊緻,處理不好可能造成所謂的沾黏,讓人動起來卡卡,摸起來可能有點硬硬的結痂組織在皮膚裡面,唯有透過適當的運動來幫助它恢復膠原蛋白般地彈性。

受傷後的復健動作可是很重要的一環,透過重新安裝, 重新學習人體基本的動作
學習如何移動關節、控制哪條肌肉,一步步建構最安全、最有效率的動作模式,這些可不是電療、熱敷、超音波,就可以完成的任務。

透過正確的指導,學會正確的動作模式

一方面加速血液循環促進修復,另一方面透過本體感覺的重新建構,讓受傷部位重新與其他關節串聯。
在這個階段需要耗費許多時間與精力,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提醒自己
畢竟培養一個好習慣很難,要糾正受傷後的壞習慣更是難上加難,即便有專業人員的指導,只透過課程中的1小時實在是難以抗衡生活中其他的167小時呀!

既然動作控制這麼重要,是不是做好以後就可以跟受傷說掰掰了呢?

下一篇將分享,如何跳脫受傷的泥沼,不要讓復健診所變成自己的第二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