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教練的技能-你問的問題,決定你是誰!

透過提問來了解身體狀況 大家都有過看診的經驗,走進診所後醫生就會開始提出問題: 身體哪裡不舒服? 症狀發生幾天了? 有沒有服用甚麼藥物? 通常看診前已經準備好一籮筐的答案(ex:膝蓋痛、喉嚨痛、頭痛、下背痛)來回答醫生的問題,而不會回答”不知道”,因為所回答的答案都可能影響診斷的結果。 當然醫生也會用儀器來重覆檢查,你所訴說的症狀跟他所檢查的結果是否相符,還是這些症狀是為了獲得一張病假通行證所引發的幻覺。 而身為教練的處境其實跟醫生也很像,我習慣透過提問來蒐集資訊,簡單的問題可以了解: 身體狀況 執行動作的感覺 做完的身體反應 生活狀況 提問的方式: 開放式 vs引導式 當雙方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後,再來就是提問的方式了: 開放式:申論題、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引導式:是非題、選擇題 無論是在身體感受上或是運動知識上的討論,為了促進學員本身獨立思考,我會盡量使用開放式的問題去詢問。 這個動作做完後,你覺得主要是哪個肌肉在用力? 臥推跟伏地挺身有甚麼不一樣? 骨盆可以有甚麼動作? 盡量不使用誘導式的問題: 橋式屁股痠不痠? 棒式肚子痠不痠? 膝蓋痛不痛? 根據1個人提出的問題評斷他,而非他的答案。 — 伏爾泰 給予時間,讓學員思考可能的答案 從小的標準答案教育已經剝奪了許多思考的機會,當被詢問到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一開始總會覺得壓力山大、手足無措,但想想所謂的標準答案不也是某些人透過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嗎? 因此我會試著讓已經具備基本知識的學員嘗試思考找出答案,藉由這種方式才能對自己的身體以及學到的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因為真正能夠了解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 身為指導者,做的事情只是輔助你思考而非取代你的思緒。 引導更精確地表達細節 透過教學,練習分辨不同的感覺以及造成感覺的成因是甚麼。 運動隔天的肌肉痠痛,是正常的訓練反應。 扭傷當下的腫脹熱痛,是發炎的感覺。 刺刺麻麻的,是神經被壓迫到的感覺。 走樓梯軟腳的感覺,是肌肉已經疲勞了。 確保學員對不同的感受有一定的認知,才有辦法將感受完整地表達給醫生與教練知道。 因為一個人很難去體會到另一個人的感覺 ,當我們表達時無法精確、仔細一點描述時,可能就會產生許多誤判的情況。 試想當有一個人把延遲性肌肉痠痛解讀成肌肉拉傷,那麼他上完一次課以後可能就會嚇得逃之夭夭,認為重訓是一個容易受傷的運動,教練也會很苦惱怎麼把學員教受傷了! 覺察自己的身體,進而去改善它 提出適當的問題可以更加了解學員的想法,並幫助他們將我指導的知識內化到腦袋裡,所謂的教練課並非只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軍事教育,而是一個探索自我的過程,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並勇敢地正視不足的地方,你不需要打造一個完美的身體,而是學會怎麼覺察身體與調控身體。

February 23, 2019 · 1 min · 王冠翔

1個教練的誕生-運動賦予幸福,就在呼吸之間

如何走入運動的世界? 從小就擁有過敏體質,每到換季之時,總是得忍受鼻子過敏無法安然入睡。 運動成為了一件可以讓我真正享受呼吸的時刻,也是一個能夠感覺到世界是平等的時刻,無論社經地位如何?踏入了那個空間後,大家就只能各憑本事,平時所付出的努力都能夠一目了然。 (台北四獸山) 就這樣運動跟我的生活成為了一件密不可分的事情,如果待在家裡被比喻成宅男,那我可能就是每天窩在健身房的宅男吧! 遇到了啟蒙老師 也因為這樣,因緣際會遇到了我的啟蒙老師,從原本以為重量訓練純粹是擁有一個好身材,到慢慢理解原來不單單只是擁有傲人的外表這麼簡單而已。 有慢性疼痛的人需要訓練 開過刀的需要訓練 年長者需要訓練 運動員需要訓練 久坐的上班族需要訓練 每個人都會有需要訓練的地方 。 既然不分年齡的人都需要訓練,那代表訓練並不會是一時的事情而是一輩子的,當我們每天不斷地將保養品往臉上擦的同時,其他的部位我們又對他們進行了怎樣的保養呢? 而我又能怎麼幫助大家呢? 找到人生的使命 成為教練這個念頭因此順應而生,透過所學的知識發揮微薄的影響力,我不是魔術師,只是身體的操縱者,教導大家如何更加善用自己的每一寸肌肉。 比起身材,更在乎的是肌肉是否緊繃? 關節是否能夠良好的活動? 是否有足夠的力量應付生活所需的活動? 教學方式 教學上,不喜歡透過情緒勒索來達成規律運動的手段,而是透過改善認知、相互理解、建立信任,培養出一種自律的運動習慣。 無論在生理學還是心理學中,都不斷地提倡人們進行運動,代表著運動不單單只是跟外表有關係,甚至聯繫著你的生理健康(ex:健康檢查表上的紅字)與心理健康(ex:憂鬱、焦慮、沮喪)。 不要讓他人批評而成為你去運動的動機 而每日每時每分每秒,生理的狀況及心理狀況其實都不斷地在變化,所做的訓練內容也必須跟著不斷地調整,俗話說” 一個完美的計畫是透過不斷地調整而完成的”,這道出了一個計劃需要先設立出一個主軸 ,也就是你訓練的一個目標是甚麼?列出可以所有可達成的方式。 舉例來說:我的目標是從內湖到東區那我可以達成的方式有: 捷運 Uber 機車 Ubike 跑步 我是個運動愛好者,所以我選擇了Ubike,而你的選擇可能與我截然不同,但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只有適合你自己的選擇罷了。 同理在訓練上,相同的目標但是不同的身份(上班族、家庭主婦、年長者、孕婦)、不同的身體狀況(ex: 脊椎側彎、 關節炎、 下背痛)、不同的心理狀況(ex:焦慮、急躁、害羞),他們所適合的訓練方式可能截然不同。 因此觀察及歸納能力即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技能,而我是如何透過談吐、姿勢、表情、生活習慣…等,去理解每一個人的狀況給予適合的訓練呢?……………..未完待續

January 20, 2019 · 1 min · 王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