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課-我爸在哭腰,頭殼摸咧燒。假如是你,你會怎麼做

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海邊有個漂亮高雄妹 ~ 只打電話不常見面我好想念,不知她會在哪個海邊? 趁著周末天氣晴朗的時候,準備全家出遊來個北海岸遊車河: 三芝邊界驛站吃BBQ>石門買劉家肉粽>金山買鵝肉跟壽司。 突發事情發生!! 就在出遊前,我老爸開始哭腰! 阿~ 阿~ 我的腰很緊、我的腰有個點怪怪的、壓了某個點會不舒服~ 主訴:右邊的腰不舒服! 替他做動作檢測 只好走回房間拿出抽屜裡的放大鏡好好地幫他檢視一番。 先確認看看甚麼動作最不舒服? 向前彎腰摸地板、向後延伸伸懶腰、左右旋轉動一動。 左右側彎、旋轉都還好,前後彎的動作比較明顯,但不像拉傷的症狀。 目前看起來不是甚麼大問題。 先筆記起來! 檢查看看是不是關節有甚麼地方卡住了?導致活動不佳代償導致症狀產生。 分別測試一下胸椎活動度、髖關節活動度、骨盆位置。 _ 胸椎 _ 右轉正常,左轉較受限 * 骨盆 * 左邊高+前傾>可以跟胸椎左轉卡住做關聯 * 右邊低+後傾 * 站姿骨盆偏左側 * 髖關節 * 右邊外旋跟伸展角度較小>顯示**右邊臀部很難發力**,做動作容易用右腰代償 * 左邊屈曲受限>缺乏右腳穩定支撐,可能造成的問題 檢測結果分析 第三步: 歸納所蒐集到的資訊後,開始像福爾摩斯一樣,開始剖析可能的問題有哪些?哪些需要優先解決? 胸椎活動度:左側 髖關節活動度:右側 骨盆中立位調整 肌肉放鬆 決定直搗黃龍,從身體的中心骨盆開始下手,臀大肌身為骨盆的指揮官,無法被使用可是會讓身體分崩離析。 為了讓身體的不適感下降一些,先掏出棄置已久的按摩槍,放鬆一下過度代償的右腰,聆聽一下甚麼叫聲嘶力竭的哀號。 都幾十歲人了,還這樣叫真的是…..。 然後打一下右臀中跟髂腰肌,解開一些限制關節活動的肌肉,繼續聆聽鬼哭神號~ 動作控制,誘發肌肉出力 第四步: 開始學習教育身體,新的動作模式,應該是原本正確的動作模式,只是被身體給遺忘了,需要重新喚醒一下。 四足跪的骨盆控制 學習在前後傾的動作中使用到臀大肌,可以避免做其他動作時腰部過度用力代償,光這一part大概已耗盡我所有的詞彙能力來引導,穩定住脊椎單純控制腰椎跟骨盆對一般人是一件很挑戰的事情。 Hip rocking 練習骨盆穩定下,髖關節的活動順便伸展髖屈肌,並且重複教育臀大肌收縮,可以透過手部觸覺引導,讓他自己分辨是否有用力。 簡化式的壺鈴halo 激活核心的穩定,同時負重能強迫骨盆維持在中立位,臀大肌持續等長收縮的能力,也是一個對於肩關節很好的強化訓練。 酒杯式深蹲 練習下肢發力時,核心、屁股、大腿大家偕同完成動作,而不要用到太多腰部肌肉。 公事包走路 把所有肌肉串聯起來,練習右手負重迫使右腳出更多力來支撐,快速引導骨盆的中立位。 一路走來,腦細胞大概陣亡了不少,好家在屁股會發力後,腰上的緊繃點就緩解了許多,轉移到許久不會用力的右側屁股上,出門溜達時也不斷提醒臀部發力。 但是!但是過了兩天,又阿…. 我昨天搬了一箱磁磚腰又痛了! 讓人白眼都翻到後腦勺(¬_¬)~

May 20, 2022 · 1 min · 王冠翔

有沒有一種運動,能讓你不畏辛苦不斷地挑戰著自己

叮叮噹叮叮噹鈴聲多響亮,鐘聲再次想起! 走進熟悉的場地,抬頭仰望那個近在咫尺卻又有點遙不可及的籃框。 駐足在底下思考自己是否有離目標更接近一點? 久違的心流感覺 一次次地攻佔籃框累積著無數的失敗,雖然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但在當下只感受到有如火上加油般的煎熬。 心中那把火不斷地燃燒,有如獵人裡的念力,讓身體周圍的熱氣開始奔騰,走進一個心流模式,每一刻的心跳都是如此的清晰,不斷地咚咚、咚咚~ 一時間世界好像都慢了下來只剩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籃球與籃框的碰撞聲不段地提醒自己這場戰役尚未結束。 每一次的練習結束不斷反思自己能夠改進的地方,透過一次次地調整,慢慢撥雲見日看到前方清晰的道路,而學長的車尾燈依舊離我還很遙遠。 每次切磋都有種被霸凌的感覺QQ 但在成功進球時,著實有一種莫名的爽快感,小小地彌補我受傷的幼小心靈。 透過其他訓練來補足弱點 而灌籃這項運動對身體的能力要求極高,每當自己身體狀況不好時垂直跳高度落差就會非常大,因此平時的準備非常重要。 深蹲 用來累積健康的本錢,堪稱動作之王。 激活核心同時強化膝蓋,增加吸收落地衝擊的能力。 透過5下一組的堆疊,努力找回以往的實力(我的兩倍體重深蹲QQ)。 跑動力量的轉換 移動加速起跳,讓自己飛更高的秘訣,飛機也是這樣起飛上天,因此向世界上最會飛的物體借鏡準沒錯,透過水平的跑動,創造加速度轉換成起飛的動能。 Box jump 在對的時機點起跳出手,瞬間發力的感覺可以想像貓咪一躍而上的那種輕跳感。 聽別人說都很簡單,可是要讓身體體會到那種感覺卻是像解微積分一樣困難 這感覺就有如一休和尚的靈光乍現,可遇不可求,即便旁人說再多也得經過幾千幾百次的練習後才能掌握到一絲技巧。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0jCNqbw0W4w?feature=share 前進的路上,拖著covid-19的枷鎖 這段旅程,夾雜著疫情的影響,病毒也成為在前進時的拖油瓶。 即便打完疫苗的兩個月,身體似乎仍然在與體內的病毒取得平衡點,狀況起起伏伏,有如股市般上下的震盪。 熱愛從事運動的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 在高強度運動後,免疫力異常地低下,以前半年看一次醫生,現在運動完就感覺身上的病毒在荼毒我! 異常的疲倦,好像身體隨時都要被擊潰。 肌肉力量也掉了不少,只求能夠健健康康的運動。 櫃子裡也放滿了大量維他命C發泡碇,來控制身體的發炎反應,雖然這樣對於運動成效有不利的影響。 但是為了維持工作狀態與規律運動,只好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先求安穩再求進步。 日後需要克服的難題 經過這段時間的磨鍊,慢慢體會到人生最稀缺的三種東西:時間、體力、專注力。 在忙碌的工作中,如何擠出時間來進行訓練? 在病毒與工作的消耗後,如何喚醒更多的精力來完成極限的挑戰? 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如何專注在眼前的目標,不被負面情緒所干擾? 上述的問題中,我們可以找到無數的藉口來回答。 我不是最強的,但我是認真看待每一件我要做的事情! 我們努力走著前進著,一起成為失意時的夥伴,成功時的驕傲。

March 20, 2022 · 1 min · 王冠翔

運動表現-踏上灌籃之路,是否有機會在而立之年達成目標呢

回想學生時代是最幸福的時光,考前的挑燈夜戰、考後的舞池狂歡。 一次次考試提醒著我們,該好好為自己的人生奮鬥一下。 一次次結束宣告著我們,又獲得了片段的喘息時刻。 出社會後的生活不再有考卷、不再有人督促我們前進、不再有鐘聲宣告假期的開始。 生活開始變得枯燥乏味,日復一日的工作似乎走在一條無止盡的公路上,存款上的數字也跟生活沒甚麼瓜葛,即便努力的存下一點錢,生活也不會起太多漣漪,似乎得找件事情來為生活注入一點活力。 目標的產生 去年11月,學長捎來訊息:怎麼樣,來不來灌籃? 開始走進一條,不能說是不歸路而是一條摸乳巷吧,走進去會很多擦傷那種! 不斷地挑戰身體的極限,每一次都得用出百分百的精力去執行動作。 (跨步、起跳、放球,一個個動作得在2秒之內組合完成。) 接踵而來的是甚麼? 挫敗,很多很多的挫敗。 如何面對試煉後,產生的傷痛? 雖然每一個指導都很明確,但要心領神會卻不是這麼容易,做出來還是像肢體障礙一樣。 它並不像重量訓練可以改變節奏、照鏡子,提供許多回饋給身體去調整。 因此大大小小的傷害也隨之而來,三角肌拉傷、髕腱輕微發炎、神經疲勞感冒…等。 提醒著我還有許多能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善,想要離目標更近就得懂得先把弱點提升到60分才行。 走進公司,看著器材開始思索著,如何針對一個個弱點進行改良? 首先肌腱韌帶是身體較脆弱的環節,因為較少的血液流動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進行優化,所以先從下肢下手: 透過訓練改善關節能力 1. Spanish Squat&RFESS(後腳抬高蹲) 透過等長與慢速的離心動作,給予膝蓋周邊肌肉更多的收縮時間,藉此讓膝關節能夠適應在不同角度下的張力。 2. 扶手蹲 SSB Squat 透過較高的重量,模擬跳躍動作的雙腳所承受的壓力,有扶手的好處是能夠挑戰較高重量給予膝關節提前適應跳躍動作所產生的極大壓力 。 3. 跨步跳 two step jump 銜接到灌籃技術動作的轉換,練習能夠將水平力量轉換到垂直方向,不造成膝關節過多的剪力,是一個非常講究感覺的訓練,畢竟膝蓋在過程中產生多少壓力,只有自己能夠判斷的清楚。 two step jump — YouTube 選取適合的護具來輔助 經過一次次的強化,膝蓋的壓力也改善了許多,每次灌籃訓練完也不再有髕腱疼痛的狀況,但因為本身就是屬於關節較鬆的族群,為了預防這種高強度動作所產生的傷害,適當的輔具或許是可以考量的,因此買了髕腱帶在灌籃訓練中使用,讓膝關節壓力減輕一點。 LP SUPPORT - 髕腱加壓束帶 781(單只) (shop-lpsupport.com) 或許有人會想,何必把自己搞得這麼累呢? 放棄前,停下來思考一下 雖然運動是為了健康,就像工作是為了生活。 但是我們並不因此對人生產生多大的動力,因為它像一片汪洋的大海,給予了自由卻也讓人迷航在這廣闊的世界上,等待某人或自己豎起一面旗幟,讓自己有追逐前進的感覺。 這面旗幟不用是甚麼至高無上的目標,或許是一次路跑、一座高山、某條抱石路線、某個球類運動,讓自己能夠秤秤擁有幾斤幾兩的本事。 這有點像學生時期,考前衝刺的感覺,讓自己有明確的方向去奮鬥一下。 前一陣子看到一部影片,談到自律的人並非無欲無求,而是他更懂得前方的目標是甚麼,而能拋開生活中的小欲小求。 而大目標難尋,不如就先找個小目標讓自己試試水溫。 或許走著走著,前方的路途也越來越清晰,畢竟世界這麼大,能走到哪都不是誰能精準預測的! Facebook :Workinlab強大肌力訓練中心 。Instagram: guansiang_wang

January 20, 2022 · 1 min · 王冠翔

教練課-鮭魚教會了我們努力,而我們可以為爸媽的健康做些甚麼努力

鮭魚 努力地逆流而上是為了繁衍後代! 薛西弗斯 努力地將石頭推往山頂是因為懲罰! 兩者都很努力地執行人生中的任務,一個開創了一代又一代的血脈相傳,另一個最後則是獲得了一場空。 (內湖剪刀石) 這兩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啟發,人生中的努力很重要,但前提是努力在對的方向上。 我們努力錯了嗎? 舉例來說: 我奶奶常說:她很努力地在公園走路,運動量很大了,但她的肌肉卻還是掉光光,變得越來越無力。 我爸常說:他每天很努力地去走路、爬山,但體重還是越變越輕,沒長肌肉反而還掉肌肉。 我媽則說:沒事要做深蹲,這樣跪著念經起來才不會軟腳啊! 人的一生大把的時間都花在努力工作跟養育小孩,等到退休之際則開始含飴弄孫,但精力卻已大不如前,跟不上孫子的步伐,經不起長久的抱抱,最喜歡的飛高高也抬不起來。 因此大家都很努力想做點事情,讓身體變得更健康、更靈活、更有活力。 在父母交友圈裡就會開始流傳許多方法,開始一傳十十傳百,例如:甩甩手、拍大腿、忠孝東路走九遍,各種建言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 每個提供建言的人,無非就是希望可以幫助到對方,讓大家都能夠受益。 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 很重要的一點是身體上的器官都會隨著年齡逐漸地退化,它可沒有時間可以等! 挑選對的運動,讓肌肉跟骨頭有機會逆齡,挑選錯的運動反而比不做來的更傷身。 于美人曾說過:人生最後的10年,是兒女最精華的10年。 我們花了大把的鈔票添購顧眼睛、顧膝蓋、顧血管的補給品,希望在老後不要給愛自己的家人添麻煩。 卻沒發現身體的健康不是用吃的就吃得出來的,不然復健科跟國術館應該也不會一天到晚有這麼多人需要看護攙扶著去報到。 什麼樣的努力可以真的幫到身體? 究竟是甚麼神祕的運動能夠有逆齡的功效?其實就是大家最害怕老人家做的事情搬東西,尤其是搬有點重的東西,學術一點稱為重量訓練,讓人避之唯恐不及,這也難怪從中受益的人少之又少,只有比較新潮的家庭願意這樣勞累老人家。 60歲以上會去做重量訓練的,簡直是走在時尚的尖端吧! 可以問問身邊臥病在床的長輩有幾個能夠恢復到正常的生活? 問問朋友關節動過手術後有多少人是靠著止痛藥才能入睡? 身體的健康,沒有什麼神丹妙藥可以吃了元氣大增,唯有透過自己一下又一下舉起重量來換取。 奉上我媽少數說的中聽的話: 人生最完美的離開方式,就是能夠活動自如到最後一天,然後在睡夢中安然地離去。

March 20, 2021 · 1 min · 王冠翔

教練課-我那1堂森林小學的教練課!

森林小學對自己的啟發 森林小學一個體制外的教學園地,幫助學生適性發展,從書本走進生活中學習,也是我小時候所嚮往的學習方式。 以前讀書時,我不懂為何要背已故人所說的話? 我不懂為何要背一個我從未去過的國家和歷史? 我不懂老師為何要剝奪我們的運動時間? 一個個不懂所形成的,是一個空洞,一個找不到學習意義的空洞。 不曾談過戀愛的人,如何懂得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 不曾失去親人的人,如何懂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不曾受過傷的人,如何懂得能吃能動就是福? 當我們將一個個不懂的訊息塘塞進我們的腦袋瓜裡時,最後得到的究竟是文字還是智慧? 在讀孔子的因材施教時,不經感嘆,過了千年的歲月,為何我們仍舊被困在學校這個囚牢裡。 時間的發明是為了火車調度的準確度。 學校的發明則是為了訓練出一批專業的工人,掌權者需要的不是我們的想法,而是精準地完成交辦的任務。 如何調整教學模式? 工作後,自己成為了一個指導者,不希望承襲傳統教育以記憶與服從的單向灌輸,希望大家學會去思考、批判所接收到的資訊,並讓運動走進生活當中。 想起嚴長壽先生演講時所提到的一番話,家家戶戶都裝著鐵窗與門鎖,來防範不認識的人跑進來,但對於我們的腦袋, 我們卻門戶大開的讓各種訊息跑進來裡面左右我們的思維 。 批判性思考的例子 批判: 當我們聽到走樓梯傷膝蓋時,是否就再也不走樓梯? 當我們聽到運動會長太多肌肉時,是否對重量訓練感到畏懼? 我們的想法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而我們的行為造就了現在的自己! 思考: 當我們汲汲營營的想辦法減重的時候,是否思考過為什麼體重會提升到這個數字? 當我們不斷地在受傷與復健中輪迴時,是否思考過為什麼會會重複受傷? 建構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把問題換個方向思考時,或許就能找到一個很不一樣的答案。 身為一個指導者,最大的任務就是順著學員的感覺與思路,一步步地剖析問題,讓他們學會發現問題,並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沒有能力帶領學生討論與論述,就不會有思辨力的學生! 我們無法要求火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也無法要求機車徜徉在大海裡。 每個人就像不同的交通工具,都有它適合走的道路,而一步步引導到目的地,則是我的責任。 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辛苦的,必須花費許多心力,了解每個人的特質、溝通的方式、目前的知識水平,將知識轉化為可以理解的話語。 人不喜歡被改變,唯有自己想改變時,人生才會開始起化學變化。 我的工作就只是陪伴,陪伴著他們找到訓練的意義,而在這條路上適時的指引一個方向,但願在沒有我的時刻,能夠繼續往前地走下去~ 延伸閱讀:來自森林小學的教練

January 20, 2021 · 1 min · 王冠翔

教練課-從這些爺爺奶奶身上我領悟到,人生最後的財富是自由!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日子裡,走在大安森林公園的馬路旁,找尋著紅十字會的身影,當我踏進機構裡,映入眼簾的是桌上擺放了一堆桌遊,而旁邊的教室裡傳來嘻嘻鬧鬧的歡笑聲,**這群爺爺奶奶們正拿著按摩球在放鬆他們的肌肉呢! ** 在這個按摩槍當道的時代,他們也是不落人後,走在時尚的尖端呀! 而我帶著使命前來這裡,指導他們正確的運動觀念,並協助他們延緩老化。 (透過彈力帶運動,給予身體更多的刺激.) 人,隨著年齡增長失去了甚麼? 攝氧量下降(體力變弱,容易喘) 肌肉與力量流失(蹲下去站不起來) 骨頭密度下降(跌倒容易骨折) 活動度變小(手抬不高,蹲不下去) 平衡感變弱(走路不穩,容易跌倒) 這些教科書上所寫到的種種徵兆,就真實地呈現在我的面前,欣慰的是這些爺爺奶奶們還願意走出門來,學習對自己的身體負責,透過簡單的運動, 努力捍衛著身體自由的權利。 (失智得奶奶需要更多的引導.) 怎麼透過訓練來延緩老化 使用手邊可利用的器材(彈力帶、彈力球、椅子、牆壁),努力設計出生活中會需要用到的動作,幫助他們身體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並透過器材給予一些阻力與挑戰。 硬舉 胸推 划船 多方向跨步 扶牆抬腿走 使用按摩球,指導基本的放鬆來緩解常見的緊繃疼痛。 提肩胛肌 胸小肌 菱形肌 腰方肌 未來增加重量訓練的介入 因為身體要有足夠的刺激,才能激發骨頭與肌肉的生長。 期許未來能夠指導它們使用更多重量器材,協助他們改善骨質疏鬆與肌少症。 在重量訓練的世界裡,它所能調控的範圍非常的大,輕的訓練器材可以比手機還要來的輕,重的可以比一台機車還要重,因此它能夠輕易調整到適合的難度來運動,並讓身體的心肺系統、肌肉與骨頭獲得充分的刺激。 但在現在的社會氛圍裡,對於拿取重物=容易受傷 ,這個觀念深植人心,一時半刻也難以撼動,我想這需要時間以及家人的鼓勵來慢慢的改善。 (學習如何安全蹲下來) 子女是推動長輩走出門運動的關鍵 作為子女的我們,在自己經濟自給自足後,看著年邁的父母,我想唯一的所求就是能看著他們跑跑跳跳不用深受病痛所苦 。 如何鼓勵長輩敞開心胸,接受最新穎的資訊,願意踏出門走進健身房舉鐵,是我在未來期待做到的 ! 運動就像吃飯一樣,是一輩子需要不斷地執行的任務,一個幫你儲備精力,另一個幫你儲備動力,這是擁有再多的財力也換不來的。 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在生命的旅途中,你希望父母們擁有怎麼樣的身體陪伴他們走過生命的下半段?

October 20, 2020 · 1 min · 王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