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後如何增強腳踝與膝蓋?三大步驟助你安全回歸運動

在追求更好的運動表現中,常常會面臨傷病的考驗。從事陸上運動的你,可能遇過腳踝扭傷或膝蓋疼痛,無論是一個落地動作的失誤,還是超出身體負荷的運動強度,都可能導致傷害,甚至引發肌腱或韌帶斷裂的嚴重問題。 當受傷過後,如何安全且有效地復健就成為關鍵。 了解傷害成因,並針對下肢進行強化訓練,有助於避免反覆性損傷,讓你更有信心回到賽場。 一、為什麼容易發生腳踝扭傷與膝蓋疼痛? 你是否曾經在籃球上籃時不小心扭傷腳?又或是排球連續跳殺後膝蓋疼痛?這些情況多數源於運動中身體從空中墜地,短時間內難以充分利用髖關節來緩衝,衝擊力都會集中於膝蓋或腳踝。如果腳踝功能或剛性不足,衝擊力無法有效地分散,便容易造成膝蓋過度負荷或腳踝扭傷。 踝關節在跑跳類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常在訓練中被忽視。一般的肌力訓練通常都是「腳踏實地」,很少訓練到腳踝的剛性,導致一旦參與激烈運動,腳踝無法承受衝擊,就會增加膝蓋壓力和扭傷風險。 二、如何在傳統訓練中提升踝關節剛性? 1. 增加墊腳訓練細節 無論是腿推機、深蹲、或分腿蹲,皆可在動作時讓腳跟稍微離地,約一公分即可,這樣能夠有效刺激腳底與小腿肌肉,有助於提升關節間的協調與平衡感。 2. 踝關節單獨訓練 可進行站姿或坐姿的舉踵訓練,控制足弓撐起與延展,相較於直上直下,動作過程中會刻意帶點旋轉來提升腳踝的靈活性與肌力。 3. 推動重物 使用雪橇訓練,是一種簡便的訓練方式,可以讓身體模擬腳從空中往下踩地瞬間保持剛性與不變形的能力。 要注意的地方是當觸地後要能夠維持住腳跟的位置高度,過度下掉或是腳跟碰到地板都會大大增加小腿肌肉拉傷的風險。 三、如何漸進式提高腳踝承受衝擊的能力? 增強式訓練可以提供高強度的刺激,與減輕衝擊力的傳統觀念相反,我會採取增加地面衝擊力的方式,來強化腳踝與膝蓋剛性。以下幾種動作能逐步提升腳踝的耐受能力: 1. 連續跳躍(Pogo Jump): 專注在手臂由後往前的擺動,創造更大的動量給予腳掌,增加觸地時的作用力來提升訓練強度。 2. 跳繩訓練: 跳躍過程中,想像自己在跳彈簧床,增加下踩的力道來增加跟腱的刺激。 3. 跨欄跳(Hurdle Jump): 這些訓練動作有助於提升肌肉的快速反應能力,增強腳踝剛性,讓你能更穩定地應對高衝擊運動。 結語 在日常生活或激烈運動中,當身體迅速下墜,留給我們調整姿勢和運用髖關節緩衝的時間十分有限,往往使膝關節直接承受衝擊力。這些不經意的瞬間可能導致韌帶斷裂、半月板破損等嚴重傷害。透過增強腳踝剛性、提升下肢穩定性與耐受力,能有效減少再度受傷的機會,幫助你安心回到賽場,無懼挑戰!

October 30, 2024 · 1 min · 王冠翔

提升健康與免疫力的3款必備保養小物推薦

希望10年前就開始使用的3個保養小物 說到身體保養,我們最先想到的會是臉部跟皮膚的清潔和保溼,卻常常忽略了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反而是影響身體健康的關鍵。 當身體健康,皮膚跟氣色自然也會變得更好。 今天分享3個健康小物,它們不僅提升了我的免疫力,還改善了我的睡眠品質。 1. 洗鼻器 身為從小就有過敏性鼻炎的人,鼻塞對我來說就是家常便飯,鼻水、鼻涕總像娟娟流水般停不下來,說是吃著鼻水跟鼻涕長大的一點也不為過,常常需要使用鼻噴劑才能好好入睡。 但頻繁使用會導致身體有抗藥性,看了從此不打呼 (highlights)這本書的介紹,今年去藥局買了洗鼻器來使用,搭配洗鼻鹽的清潔,鼻腔的分泌物減少許多,感冒的頻率也下降不少,雖然也會遇到免疫力低下昏昏沉沉的感覺,但呼吸道的症狀確實減少許多,鼻噴劑也被我束之高閣。 根據《美國鼻科與過敏雜誌》的一項研究,定期使用鹽水進行鼻腔沖洗可以改善鼻子症狀達27.66%,減少藥物使用達62.1%,並提升生活品質27.88%。 但還是要根據實際使用後的結果來判斷比較準確,並且避免過度清潔,我目前免疫力低下時會每天1次,平時則是2-3天清洗1次維持鼻腔暢通。 2. 電動牙刷 小時候沒有建立好的潔牙習慣,導致牙齒屬於亞健康的族群,長大後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牙齒的清潔,牙刷、牙線、牙間刷是基本配備,每天一整套流程下來大概要花15分鐘,但去看牙齒時還是被醫生叮嚀要再刷乾淨一點以及降低刷牙力道,因為牙齦有點萎縮。 今年去日本bic camera購入了飛利浦的電動牙刷,回家拿出牙菌斑檢試劑來實測,發現更短的時間卻刷的更乾淨了,以前每天刷的要死要活,嘗試了更種刷頭、刷牙姿勢,刷到牙齦都萎縮結果成效還是不彰。 這故事告訴我們選對工具比努力更重要,政府應該一人配發一隻電動牙刷,牙齒的醫療支出應該會下降很多。 電動牙刷有分為旋轉式與聲波式兩種,對於牙齦有點萎縮的人,旋轉式的強度似乎太高了,所以我目前是使用聲波式,使用上牙齒狀況蠻穩定的。 3. 按摩球 不論是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還是久坐的上班族,肌肉產生緊繃是不可避免的。按摩球是一個cp值很高的工具,今天肩頚、下背、腿部的痠痛,都可以透過簡易的按壓都緩解掉一半的問題。 雖然我們無法每天享受專業按摩,家裡也沒有天王按摩椅可以使用,但在睡前使用按摩球簡按壓身體緊繃部位,能有效放鬆肌肉,幫助入睡。 結語 以上這3個保養小物,看似不起眼的小道具,但它們對身體健康卻有著莫大的影響。**這些工具雖然不會馬上見效,但透過日積月累的使用,會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發揮作用。 ** 如果你和我一樣有牙齒、鼻腔、身體緊繃的問體,不妨嘗試將它們加入你的日常保養清單中。健康不僅是外表的保養,內在的維護同樣重要,透過簡單的改變迎接更健康的身體! 參考資料 Nasal irrigation as an adjunctive treatment in allergic rhin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omparison of manual versus sonic and ultrasonic toothbrushes: a review. ...

September 30, 2024 · 1 min · 王冠翔

高足弓族群必看-足底筋膜炎與運動訓練注意事項

足底筋膜炎與小腿疼痛常見於高足弓或足弓僵硬的族群。 這類型的足弓因緩衝能力受限,在行走或跑步時,足部容易承受過多的壓力,進而引發足底筋膜發炎或是膝蓋外側疼痛等症狀。 站立過久也容易感到腳酸,腿型也會偏向O型腿。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透過日常按摩和矯正運動,來降低發炎的機率。 容易緊繃的肌肉 脛後肌(Tibialis Posterior) 屈趾長肌(Flexor Digitorum Longus) 屈拇長肌(Flexor Hallucis Longus) 基本上這三條肌肉太緊繃就像有條繩子把你的腳底板往上釣起來,腳底會有種繃繃緊緊快發炎的感覺。 透過按摩球或是手肘揉壓的方式來舒緩它們,這些肌肉的位置大概在脛骨的正後方。 訓練上要注意的細節 足弓僵硬、太高的人,平時屁股跟小腿已經很緊繃。如果在訓練過程中,繼續強調腳掌往外轉或屁股夾緊,反而會加劇問題,讓腳跟和膝蓋更容易感到不適。 反之,應該專注於讓足弓肌肉延展開來,培養緩衝的能力,並增加髖內旋的訓練,以提升身體的穩定度。 在以下影片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個好的足弓是如何正確執行動作的,會呈現出一種向下壓扁後再回彈的感覺。 訓練動作 分腿蹲(腳跟離地+腳掌外八) 將前腳的腳掌外轉15度+腳跟離地1公分,這樣的擺位可以讓腳踝有空間去活動,在下蹲的過程可以有效的將腳底的肌肉舒展開來。 分腿硬舉(重心在後腳) 前後腳的硬舉,重心會放在後腳,後腳掌外轉15度,透過屁股的前後移動將足弓向下壓扁,同時也會訓練到柔弱的內收肌群。 改良版相撲硬舉(腳踝內外翻) 將注意力放在腳踝與大腿上,向下蹲的時候感受足弓撐起來空空的感覺,向上站起來的時候,注意不要把膝蓋鎖死,反而是整隻腿向內轉,做出髖內旋的動作搭配足弓扁下去,藉由這個方式讓身體在動態的情境下翻轉我們的腳踝,當身體做流暢後,就能夠有效的融入到走路和跑步當中。 結語 每個人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網路上或是書本上的訓練方法,不一定適用於自己的身體情況,了解自己的身體特質,對症下藥,才不會越練反而問題越多,以上內容分享了足弓偏高或是僵硬的人,需要花更多時間練習的是如何讓足弓能夠放鬆延展,透過簡易的按摩與動作的控制,希望幫你脫離小腿以及足底容易發炎的深淵。 參考資料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 Height and Arch FlexibilityA Proposed Arch Flexibil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the Descrip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Foot Structure. ...

August 31, 2024 · 1 min · 王冠翔

挑戰自我-小安的北高360跑步挑戰

一年一度的北高360是單車界的盛事之一,小安今年決定用跑步的方式完成這項壯舉。 就在2023年11月8日這天,單車挑戰者集結在八里水岸,小安則穿上她最高階的碳板跑鞋,背著水袋外加一張信用卡,跟著挑戰者們一起出發! 憑藉著時速20公里的速度,跟著後段班的騎手們一路向南前進,經歷9小時的奮戰抵達彰化。此時她的雙膝感覺灼熱難耐,腳掌也因為跟鞋子過度摩擦而滲出了血漬。 忍痛之下她只好放棄這次的挑戰,但她並沒有因此灰心喪志,反倒開始研究起跑步的生物力學、足踝功能的控制,打算在明年一雪前恥。 跑步生物力學的發現 在研究過程中,她發現到正常的腳踝在跑動過程中,會在兩個姿勢之間來回變動(下圖C跟D),腳往前踩到地板後,會呈現下圖D的樣子,而在腳跟離地準備抬離開地板前會回復到下圖C的位置。而自己常常感覺深陷在圖D的位置無法回正(足弓過度塌陷),難怪跑一跑膝蓋內側就異常的疼痛。 為此她跑去翻找阿嬤的書櫃,找到阿嬤平常在做的腿部伸展操,練習抓起腳掌像扭毛巾一樣左右動一動,發現自己腳掌還蠻軟Q的,但要站著控制動作似乎就沒這麼容易,應該不是太胖的問題,一定只是動作不熟悉吧! 調整跑步技巧 把玩自己腳掌之於,她開始思考為什麼腳掌需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0.25秒)完成這兩種動作呢? 原來跑步的過程中,身體需要執行兩件事情: 緩衝自己的體重,避免腳跟去撞擊地板,此時剛好聽到樓上鄰居在走路,咚咚咚的,瞬間明白這樣撞久了,腳掌不發炎才奇怪。 推進的能力,跑步顧名思義就是人要往前移動,但自己跑步時,總感覺有許多小鬼把自己腳抓住,腳掌陷在鞋中也擠得自己大拇指痛得半死。 原來緩衝的時候,要有腳跟往外翻,前腳掌足弓陷下去(如下圖的上半部),這個自己做的很好,缺少就是推進的時候要記得把腳轉回正(如下圖下半部),才不會讓自己有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腳的感覺。 當知道要做出來這個動作後,她就在思考那什麼時候要讓足弓塌下去緩衝,什麼時候又要推進呢? 她這次改跑去阿公的書櫃翻找,結果在書櫃的腳下面發現一本被拿來墊櫃子的跑步運動力學。 原來,緩衝的時間點是腳在身體前面開始觸地的瞬間(下圖0-20%的過程)要開始做出足弓塌下去的動作,而當腳跟開始離地的時候,要把足弓撐起來讓身體像前推進(下圖20-40%的過程)。這個過程只花0.25秒,中間只要慢一拍,整個跑姿都會改變。 雖然腦袋知道,但實際做出來還是不太容易,只好上youtube上找看看有沒有大神的教學影片, 意外發現物理治療師講解腳掌的功能,嘗試透過前後移動的練習來讓身體學習這個能力。 千里知行始於足下 本以為跑步是個簡單的運動,沒想到知道越多感覺越複雜。 力從地而起,正確的使用腳掌去踩踏地板,在腳往前踏下去的瞬間,學會用足弓去緩衝,可以減輕膝蓋與腳後跟的負擔,而後腳在腳跟離地的瞬間要把足弓撐起來,才能夠有效的前進。 但要練就這麼細微的動作,可以先從平時走路的時候觀察起,透過比腳慢節奏的微調再漸進到跑步中~ 參考資料 練腳掌是最好的復健! (highlights) Gray Institute/Foot-and-Ankle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 (highlights) 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Found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highlights) Biomechanics of the Subtalar Joint

July 25, 2024 · 1 min · 王冠翔

掌握舌頭擺位-輕鬆解決磨牙與打呼問題

磨牙與打呼是影響睡眠品質的大魔王,間接影響我們的精神狀態、口腔健康、枕邊人的睡眠品質。身為磨牙可以磨到神經發炎的我,潛意識已經深深埋下對於牙齒的恐懼,甚至惡夢都是牙齒掉光光的情節,讓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上網查遍了中英文資料、詢問牙科、耳鼻喉科醫師,並進行以下各種測試: 打造睡前儀式(寫日記、冥想、自我按摩) 打造舒適環境(降低室內溫度、濕度、點精油蠟燭) 使用口呼吸膠帶、洗鼻器、護齒牙套 練習舌頭控制與擺位 更換枕頭、床墊 最後歸納出影響最大的因素,舌頭擺放位置高居第一位,好的舌頭擺位會促進唾液分泌、打開呼吸道、抑制磨牙。但是睡著時,都是無意識的狀態,要怎麼去控制我們的舌頭呢? 如何維持好的舌頭位置? 1. 練習吞口水讓舌頭緊貼上顎 嘴巴合起來吞嚥口水,會感覺到舌頭被吸住在口腔上緣,維持住舌頭緊貼的感覺,捏住鼻子嘗試打開嘴巴吸氣吐氣,當舌頭擺的位置正確,是沒有辦法透過嘴巴呼吸的。當我們習慣透過吞嚥的方式維持舌頭位置,睡覺時它就相對容易停留在那裡。 2. 在嘴巴上貼口呼吸膠帶或透氣膠帶 想像要拉提皮膚,將膠帶由下往上貼住嘴巴,防止下巴往下掉。無論打呼或磨牙,嘴唇的肌肉都會鬆弛無力的問題。可以觀察自己起床時,是不是嘴巴兩側或是枕頭上都是自己的口水。我們透過口呼吸膠帶輔助,讓嘴巴合起來變得更輕鬆,等到我們的肌肉記憶住這個感覺,它就會自然地合起來。 進階一點,可以感受吞嚥後,嘴中產生的低壓會有種嘴唇閉緊的感覺,可以掌握這種感覺就不需要再依賴膠帶的輔助。 3. 使用洗鼻器 清潔鼻腔中的分泌物維持暢通,可以避免鼻塞導致我們必須使用嘴巴呼吸、舌頭掉下來,目前我是兩天清洗一次的頻率,避免過度清潔。 不好的舌頭擺位對生活還有什麼影響? 1. 有氧運動時,容易喘 當舌頭擺放位置不好,每次鼻子吸氣時都會有部份空氣往嘴巴跑,而不是全部送到肺裡去,一樣的呼吸量會需要更頻繁地換氣,導致我們變得更喘。 2. 不自覺地張開嘴巴 可以觀察有些人在看電視或滑手機的時候,會呈現嘴巴開開的狀態。這樣的呼吸方式,容易將空氣中的髒東西吃下去導致喉嚨發炎,甚至長時間下來還會導致牙齒排列不整齊變成暴牙。 3. 顳顎關節疼痛 少了舌頭頂住上顎的力量,牙齒間就無法維持自然的縫隙,容易將牙齒咬太緊,久而久之咀嚼的肌肉就會過度緊繃發炎,讓人嘴巴卡住打不開,甚至疼痛還會蔓延到眼窩,感覺像被揍了一拳一樣。 舌頭不只拿來品嚐美食,也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器官 無論是工作壓力、運動累積的代謝壓力、生病,要好好恢復都是依賴良好的睡眠,而好的舌頭擺位,可以讓鼻子呼吸變成主要的呼吸方式,不僅讓鼻毛過濾了空氣中的髒污,也讓我們呼吸的節奏慢了下來,間接調節了自律神經。而自律神經的改變,會讓我們的身體放鬆,更好入眠,好的睡眠品質是身體修復的必要條件! 參考資料 Jaw And Body Connection 從此不打呼:耳鼻喉科醫師親傳,免開刀、免呼吸器自療秘笈大公開 舌こそ最強の臓器 What is Proper Mewing Tongue Posture?

June 30, 2024 · 1 min · 王冠翔

久坐導致骨盆前傾?3個簡單動作幫你改善

久坐是健康的殺手,會導致屁股鬆弛和下背不適,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最好起身活動、伸展一下。 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動作就是伸個懶腰和彎腰摸一下腳趾頭,看看自己現在到底有多緊。 此時會感受到大腿後側非常緊繃!就不自覺往下多摸幾下,希望可以拉開它。 但我們回過頭想一下,坐著其實就像按摩師在按壓我們的肌肉一樣,我們按壓了一整天屁股跟大腿後側,照道理應該是鬆到不行,怎麼還會讓人覺得緊繃呢? 從下面圖中肌肉連接的位置,可以看到大腿後側有兩條肌肉是連在我們的坐骨與小腿骨頭上,如果它今天縮短變得非常緊,它是會把骨盆往下拉產生後傾,但我們比較常見的問題是骨盆前傾,大腿後側被拉太長而感覺到緊繃。 繼續伸展只會感覺到更緊而已,就像我們拿條橡皮筋不斷地把它拉長,最後鬆弛了骨盆前傾反而更嚴重,甚至薦髂關節也會開始不舒服! 如何檢測是否骨盆前傾? 1. 靠牆測試下背與牆壁的空隙 正常的腰椎大概會有30度的彎曲,簡易的測試是靠著牆壁,把手背貼在腰後方。 如果還有很大的空隙,代表骨盆有前傾的問題。但這個會因為每個人臀部大小不同而產生誤差,可以搭配下面第二個動作做重複確認。 2. 坐著的時候,感受重量是否壓在坐骨上 找一張較硬的椅子,透過前後移動骨盆,坐起來特別硬跟不舒服的位置就是我們的坐骨。 如果需要往後移動骨盆才能找到坐骨,代表骨盆前傾。 如果需要往前移動骨盆才能找到坐骨,代表骨盆後傾。 如何改善骨盆前傾? 既然我們長時間都需要坐著,今天提供3個可以坐著練習的動作來矯正骨盆前傾的問題 1.調整坐姿 延伸上面的檢測動作,坐著的時候盡量感覺自己的重心是壓在坐骨上面,可能會相對費力,但這代表我們在持續使用核心肌群用力,如果座墊太軟可以先用硬的椅子來找一下骨盆坐正的位置在哪裡。 2.訓練大腿後側的肌肉 長期久坐被壓住的肌肉,容易血液循環不好與無力,透過簡單的運動練習,一方面矯正骨盆,另一方面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有助於降低靜脈區張的問題。 動作要點:骨盆坐正,用腳掌踩住地板向後滑動,用力的同時吐氣會自然地骨盆後傾,手摸大腿後側感受肌肉收縮,進階版可以維持單腳用力,另外一腳做往上抬的動作。 3. 伸展腰部與屁股 久坐容易產生側邊臀部與腰部的緊繃,透過翹腳轉身的伸展,可以拉開容易導致骨盆前傾的肌群。 結語 人的身體不存在完美的姿勢,對身體最好的良藥就是活動,而身體會發生問題與不舒服,通常就是卡在了某一個動作無法改變,例如長時間的骨盆前傾,導致該骨盆後傾的時候做不出動作,而下背過度代償而受傷。 因此我更希望提供給大家的是去認識自己目前的身體姿勢,學習控制肌肉在不同姿勢間轉換,而非單純去伸展肌肉,對於實質的健康才更有幫助,第一點學會分辨自己的骨盆位置,第二點學會控制骨盆穩定的關鍵肌肉(腿後肌群)。 只要掌握這兩點,就可以有效降低骨盆前傾所導致的不舒服。

May 30, 2024 · 1 min · 王冠翔